二十四节气的来历

时间:2023-11-19 12:16:33编辑:阿月

24节气的由来

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,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。远在春秋时代,就定出仲春、仲夏、仲秋、仲冬等节气。经过不断地改进后,到了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。公元前104年,由邓平等制定的《太初历》,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。

二十四节气的意义

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发布的时间尺度,而且是指导农业生产、预测日常生活冷暖雨雪的指南针。24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,用于指导农业活动,影响着成千上万家庭的衣食住行。24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变化规律。二十四节气巧妙地将天文、农业、物候和民俗结合起来,产生了大量相关的季节文化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我国农历有多少个节气

我国农历有24个节气,它们分别是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署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: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,立,开始。即春、夏、秋、冬开始的意思。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;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;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;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。

春分、秋分:表示昼夜平分。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,同时,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。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;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。

夏至、冬至: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。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,冬至日白昼最短,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。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;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。

雨水:指干旱期已经过去,降雨开始逐渐增多。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。

惊蛰:动物冬眠叫入蛰,复苏后叫惊蛰,古人认为,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,故曰惊蛰。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。

清明:是指天气清明洁净,草木返青,春回大地的时令。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。

谷雨:古人言,“雨生百谷之意”。此时雨水明显增多,促使谷物茁壮成长。谷雨的日期为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。

小满: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,但颗粒尚未饱满,正在成熟期。小满为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。

芒种:指有芒的大麦、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,可以收割了。

小暑、大暑:都是表示炎热的意思。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;大暑是最热的时候。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;大暑为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。

处暑:指天气转凉,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、隐藏起来。处暑为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。

白露、寒露:气温降低,夜间的雾气已经可以凝结成白色、晶莹的露珠了。白露为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;寒露为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。

霜降:天气越来越冷了,水汽凝结成了颗粒状的白霜。霜降为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。

小雪、大雪:入冬以后开始下雪,小雪、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。天气越冷雪就越大。小雪为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;大雪为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。

小寒、大寒:表示寒冷的程度。小寒指寒冷初期;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。小寒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;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。

上一篇:梦见摘豆角是什么意思

下一篇:青蛙和牯牛